折叠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居庸关长城景区位于北京西北约50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久负盛名的关隘。现存遗址系明代建筑,城周约13华里,跨翠屏、金柜两山之间。
居庸关除建有南北翁城、城楼、敌台、水门等功能各异的配套建筑,构成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外,城内还有元代所建过街塔塔基,名为“云台”。台下刻有四天王、十方佛等精美的石雕图案,六种不同文字的经文,是研究元代宗教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是现存元代石雕艺术的精美杰作。[1]
居庸关峡谷沟长谷深,自古就有绝险、天险之称,昌平虽然关城众多,但多以居庸关为核心而发挥作用。居庸关是天时(天险)、地利(地缘关系)、人和(统治者的需要)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功能和价值在它决定了辽金元明清五代命运走向的同时得以突出显现。为此古今文人多有赞叹:“万里长城,莽莽苍苍横卧崇山峻岭,多少险要雄关,唯居庸关长城直接承载着几代王朝的荣辱兴衰。”《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关,犹秦之有崤函,蜀之有剑门。”清龚自珍《说昌平州》中亦有“居庸关犹如京师之枕”之说。
不论是杜洛周、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还是朱棣、皇太极、李自成,居庸关都曾是他们为之争夺和死守的关城。在这里,记录着一朝朝政权兴盛的经历,也铭刻着一代代帝王衰亡的悲歌。“成也关城、败也关城”,历史上的居庸关就在这一成一败间续写了几朝帝王兴衰史,同时也为昌平的历史文化平添了无可比拟的厚重底蕴。[2]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汉书·地理志》载:“上谷郡居庸有关。”此居庸关本在八达岭。八达岭长城关城建在关沟北口,燕之上谷塞,秦之居庸塞,汉置居庸关于此,是历代长城上的重要关口,自古为中原通向塞外孔道,太行八陉之最北一陉,名为居庸陉或军都陉。
居庸关,有许多说法强调是因修筑长城而置,而且还归于秦始皇“徙庸徒戍此”。如元翰林学士王恽:“居徙庸徒于此,其城在今居庸关”。而且释解“居”是流犯流放的所在地,“庸”当城讲,居庸即流犯城。甚至还说居庸是今延庆县城。就本源考察,此说差矣。
居庸关作为燕国北界之关城、在北方设立的一座要塞,最大可能就在山戎“病燕”(指侵掠燕国)和齐桓公伐山戎之后,燕长城修建之前所建,后来成为燕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燕昭王姬平十五年甲子(前297年)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退千余里。为防止东胡再次入侵,此时开始筑燕长城,自造阳,东至襄平(今辽宁辽阳),长达千余里。并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拒胡。造阳在今怀来县新保安镇北7里枣二口村东,当地称之古枣阳县城。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长城。
居庸因修筑长城而置,要早于秦始皇修长城。而此前此地城墙当为燕长城,故居庸关最早必为燕长城关塞,与燕长城同时建成而成名,时间当为燕昭王姬平十五年甲子(前297年)。检阅北京地名,发现除了幽陵、幽都、蓟、燕之地域名称之外,有史以来对于具体地点的最早地名的记录就是居庸塞(居庸关)了,极有可能在随着燕长城的修建而建立,并由燕昭王命名。[3]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风格
在居庸关长城上,高约8米、宽约6米的城墙用石块和砖块交错堆砌而成,城墙上面是宽阔的步道,可以供游人行走和观光。城墙下面则是一道深深的壕沟,两侧是高高的烽火台。壕沟的存在为防御和观察敌情提供了便利。南城楼建造于明代,高达13米,宽达9米,城楼上设有箭楼和敌楼,可以俯瞰整个关口。而城楼下面的瓮城是一个半圆形的城堡,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
北城楼同样建造于明代,高达12米,宽达7米,城楼下面是另一条隧道,与南城楼隧道相连接。城楼上的敌楼则可以一览关口和周边地区的景色。除了南北两座城楼,居庸关长城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和景点,如嘉峪关石碑、红石峡谷、双龙峡等,这些景点都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居庸关长城作为明长城的一段,起到了重要的边防作用。它守卫着北方的疆土,阻挡了外来侵略者的入侵。在长城内外,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古代烽火台、长城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
长城内的烽火台是古代防守时用来观察敌情和传递信息的重要设施。在这座长城上,可以看到排列整齐的烽火台,想象当年士兵们守望敌情的情景。而长城博物馆则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居庸关长城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展示的文物和资料,了解长城在古代防守中的重要作用和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让人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
而居庸关长城周边的民俗文化村也是探索历史文化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参与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活动,品尝地道的民族美食,体验民间的传统民俗表演。这些文化体验活动,让人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增加旅游的乐趣。